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1-04阅读:

本篇文章1573字,读完约4分钟

王学斌

9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23届集体学习中,习大总书记表示:“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中国出色的考古学,具有更好的认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了弘扬中华优秀 可见考古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重视考古学是推进伟大实践所必需的。 现在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 难以到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出现在中华民族对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继续和迅速发展。 新时期要重复和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要建立在历史的快速发展规律上,要在正确的历史方向上前进。 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特征,为我们认识到自身文明的起源和迅速发展,揭示中华文化不断持续的“长寿密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学科依据。

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重视考古学是顺应时势的迅速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迅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揆诸现在世界发展迅速,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否有独特的特色,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主体性、独创性。 因为跟着别人也总是走,模仿,所以不能处理实际的问题,反而容易被人束缚。 具体到考古学,情况也一样。 考古事业是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家筚路蓝缕,精力充沛地追求,在许多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发展,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有“中国的”。 也就是说,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适合中国的国情,代表中国的特色,表现独特的中国风,表现中国的气派,是包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重视考古学对文明交流的互鉴很重要。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得到了与世界其他文明有无互通、交流的参考,为世界贡献了深厚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在当今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为了实现“形成在里面、“走出去”的效果,必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考古学有其优越的特质。 这是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行业,创造国际社会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现,在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人类文明

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重视考古学是继承文化基因。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从未被破坏过的伟大文明,没有被破坏是因为人类基因和国家文化基因两者的历史一直延续着,世代相传。 正是在多年的积累和创新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二个是“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从文化上来说,“多元一体”的“一体”是“中”,“多元”是“和”,“一体”是核心。 从政治文化方面来说,“一体”是国家认可、中华民族认可、中国历史文化认可。 “中和”在“中”政治上的大统一,成为了“和”的有容乃大,和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 类似文化基因的凝结、理念体系的融合、考古学当然不能缺席。

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寻找根本的追踪,保护整理,引领话语,为史育人、末日光大文明、人类做出贡献,中国的考古事业都与提高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其最坚实的依靠和基础。 站在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空轴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文化的自信长期的重新搜索、恢复和重建。 我相信中国的特色,中国风,中国的出色考古学有很大的潜力。

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作者是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育部教授)

标题:普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pf/2021/0104/22817.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