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0-12-24阅读:

本篇文章2523字,读完约6分钟

□郝铁川(上海文史馆馆长)

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像我们这样由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长期反复的普遍活动,历代以当时老百姓喜欢的戏剧、诗歌、小说、儿童读物等形式重视法律文化的普及,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跃入普通百夫家”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今天说的儿童读物,以前被称为“做学问”教科书。 学问是以前从我国传来的幼儿启蒙教育的总称。 与小学、大学齐名,是我国以前传达的教育的重要阶段。 古代,儿童“开蒙”,受教育年龄通常在4岁左右,学问教育的基本目标可以培养儿童的文字识别和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同时掌握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和日常生活的常识。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在所有的学问书中,最流行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 明代著名理学家吕坤说:“最初入职8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学习见闻,读《百家姓》日用,读《千字文》阐明义。” 民国时期,《三、百、千》的发行量惊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现在最畅销的书是什么? 我关注的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近代也是如此,但古代重视这样的学术读物肯定有很多事情。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学术界对古代学术读物与法律思想关系的研究不足,用《中国知网》检索的只有马克敏的《解读三字经》一篇(刊登在社科纵横2011年总第26卷)。 为此,本文对《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现象进一步加以评述。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基于性善论的德治论

总的来说,西作法治理论的逻辑起点始于对人性和权力的不信任,这与基督教的“原罪”“拯救”教义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和西方不同,大体上是基于人性和对权力的信任而说的“礼治”和“德治”,或者说是“德主刑辅”。 这与儒家的性善论密切相关。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先秦儒家以人性为恶,以善,有争议,孔子对此没有明确说明,孟子方面主张人性为善,荀子主张人性为恶。 后世的性善论似乎占主流,对性善论的传达贡献最大的是《三字经》。 它打开章明义说:“人之始,性本善。 性相似,习相远。 刚不教,性移。 》《三字经》的作者(据说宋元之际宁波大学的王应麟)在这里实际上综合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荀子在性恶后面很快就来到了“其善者伪也”一词。 也就是说,人性最初是邪恶的,但经过了礼义教化等后天的人。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既然认为人性是本善的,那么治理国家就必须主张以“德治”为基础。 因为“德治”的核心是实行教化,《三字经》的许多副本都被用来推进再教和再学。 关于教化,《三字经》强调了家庭和老师的责任:家庭教育成功的例子是“选择以前孟母、邻居”。 子不学,剪机线,洞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均扬。 ”。 老师成功培养优秀弟子的例子没有举出《三字经》。 但是,最后强调了“养不教,父亲的错误”。 教不严格,师懒。 ”。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上,《三字经》首先阐述了三点:一是指出人不学习就不能成为人:“孩子不学习,不合适。 如果不趁早学习,该怎么办?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二是要努力学习。 尽管很穷,我还没有忘记学习。 赵中令,读《鲁论》,他既工作,学习,又勤奋。 披上蒲编,削竹简。 他没有书,知道学习。 头挂着,锥子扎着。 他不教,勤奋”,“像囊萤一样,像下雪一样,家贫如洗,但不中断学校。 就像负面工资一样,挂个角,身体很辛苦,但还很辛苦。 苏老泉,二十七,开始生气,看书。 他虽然老了,但还是后悔。 尔小学生,应该早点想。 》三是先读《经》,再读《子》,再读《史》:《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考家系,了解始末。 ”。 为什么《三字经》没有提到“集”,“子”“集”完全分不开?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三纲五常”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西方社会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神(上帝)的关系,中国古代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很多学者把以前从中国传来的文化称为“伦理”“人伦”文化。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 正如《唐律疏议》开宗明义所说,“德礼是政教之本,惩罚是为了政教。 ”。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三字经》的要点是“三纲五常”,“三纲者、君臣义、父子、夫妻顺”。 “说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不有序。 》《三字经》按照“三纲五常”的观念阐述历史的发展,在不符合君臣大义的历史交替中使用“篡位”、“争”等词,如“至孝平、王莽篡位”、“魏蜀吴、争汉鼎”。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学者通常认为“三纲”强调卑幼从长,“五常”则在此基础上强调彼此相爱。 所以,《三字经》是“父子恩,夫妇服从。 哥哥是朋友,弟弟是恭维。 长幼序,朋友和朋。 你敬,臣忠心。 这个十义,人们是一样的。 》那也是“人子,少的时候,亲师友,练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顺父母,必须执行。 融四岁,可以让梨。 弟弟很长,适合做先知。 第一个孝弟,第二个见闻,知道某个数量,知道某个句子。 》家庭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轴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费孝通是《乡土中国》的书,西方家庭自古以来以夫妻横向关系为核心,而中国古代以父子纵向关系为核心。 由此,前者容易强调爱、平等,后者容易重视传代义务和尊卑。 《三字经》让孩子记住的是符合传宗接代要求的“九族”关系。 “高曾祖父,父亲和身体,身体和孩子,孩子和孙子。 从子孙到玄曾,是九族、人之伦。 ”由此,容易确立“不孝有三个,无后就大”的观念。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学习优则市的文人理念

余英时曾经指出,西方知识分子的理念与从中国传来的医生不同,前者强调独立、批判,后者强调批判性的参与和建设。

因此,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工资的传递,是知识分子“穷则自以为是,达成则兼任天下”,以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 与孔夫子提倡的“边学边优则市”的理念分不开。 《三字经》强调了这一点。 “从小学习,坚强去,邀请你,邀请下泽民。 提高名声,彰显父母,前光照,后从容。 》体现了古代医生的“知行合一”、“为学而用”的特色。

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三字经》珍贵的是,在叙述三纲五常时,没有像“你要让臣死,臣死”“父亲要让子死,子死”这样,将君臣的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单向绝对化。 每个人提到学习时,都没有歧视女性。 因为被列为“莹八岁,可以吟诗”。 泌七岁,会下棋”“蔡文姬,能分辨琴。 谢道韫、能咏妘”等女性的例子冲破了“唯女和小人难养”的壁垒。

标题:普法: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pf/2020/1224/18822.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