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政法 >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0-12-19阅读:

本篇文章3632字,读完约9分钟

据编辑透露,1月30日至31日,澎湃情报网等媒体报道,2008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龙镇某村发生性侵犯事件,未满14岁的受害者汤兰兰(化名)相继被10名亲属和村民强奸,舆论沸腾。 之后,黑河网警、五大连池市委政法委、黑龙江省高院相继应对,舆论继续发酵。 在这个事件中,舆论围绕事件、媒体、政法机关三者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法制网舆论监视中心通过全面整理事情、总结舆论观点、总结经验教训,期待有助于政法机关。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舆论概要】

 

图1舆论脉络图

 

1 .媒体报道引爆舆论的奇怪事件打破了公众认识的基础。

1月30日下午,澎湃情报三大平台(微博、微信、网站)分别称:“寻找汤兰兰:少女被闺蜜性侵,11人因多年监禁的“失连”“10年前,14岁的她因性侵等罪名将家人送进监狱。 据报道,2008年10月,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14岁少女汤兰兰(化名)从7岁开始被父亲、祖父、叔叔、老师、乡邻等10人强奸,被轮奸达7年。 2012年,包括父母在内的11名被告人在省高院二审中被认定为因强奸罪、妓院幼女罪、强制卖淫罪等被判处无期徒刑。 现在,11名被告已经释放了5名刑期,涉案家属继续申诉。 年6月,汤母万秀玲出狱后,试图找到女儿恢复当时的事态,但直到去年1月调查了改名转移的事情。 这篇报道迅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2 .汤兰兰能否“失联”引起争论两家媒体陷入舆论的漩涡。

1月31日,《新京报》评论文章《被家人“性侵犯”的女孩,这样发表了“失联”着,称此事件有很多疑点,相关方面必须亲自找人,找回真相,不要让汤兰兰“失联” 该复印件与澎湃信息一起,报道当天被封面信息和“@新浪信息”等多家媒体和微博转载,事态的热度高涨。 另外,据平面媒体发布的《紫牛信息》报道,汤母涉嫌被孩子教唆制造此案,代理律师整理了6起案件的嫌疑。 网络上基于媒体报道分解和推测事件疑点的副本正在增加。 对此,一些对比媒体报道的质疑声高涨,三联周刊记者“@王凯”等一些人认为澎湃信息的报道具有倾向性,采访来源单一,失去了媒体的客观性。 用澎湃的情报相关报道透露受害者个人新闻的行为也受到很多读者的强烈谴责。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3 .官方说,相关人员想炒反案记者的“人肉”。

从2月1日15点28分开始,《@黑河网警察巡查法》在最近5小时内,连发了13篇微博,解答了读者对该事件的部分兴趣。 例如,事件是否有酷刑,民警为什么汤母同意查询户口等。 官微运营者根据读者一答的信息表现,得到了读者的评价。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当天17点左右,五大连池市委政法委通过该市新闻发布官方网络微信号“五大连池发布”,介绍了该事件的情况和刑满后个别相关人员的违法情况,汤母多人互相串联访问非指定场所,利用少数媒体炒作,事件 1月28日,市公安局以打击“黄赌毒”的特别行动逮捕的妓女中有2人是汤事件的相关人员。 该通报是从网站媒体和微博大v迅速转发的。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另外,一些媒体指责违背职业道德的话题热度高涨,许多读者参与《人肉》澎湃情报报道的记者王某和《新京报》评论文案作者佚某、《人血馒头好吃吗》、《杀人人心》等语句曾经高烧。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4 .媒体继续发表疑惑,刺激舆论反对舆论,呼吁回归“真实”。

2月2日,法制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发表了此案一审判决书和二审裁决书的部分复印件,引起媒体的关注转发,判决书显示相关人员在看守所勾结。 3日晚上23点左右,新京报道官发表了录像调查,通过录像和电话采访了来源被告人和家人等相关人员,试图明确事件的嫌疑,汤兰兰发表了堂兄“想要钱”的声音。 5日晚,微信公众平台《中国信息周刊》发表了报道,通过采访与事件当事人整理文件的方法,整理了汤母在检察和刑事共同审问室遭到殴打等相关细节和疑点。 相关报道于6日反弹了舆论热。 这时,舆论的焦点从讨论媒体报道的边界转移到了探究事件的“真相”。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另外,《@新京报》“@澎湃信息”媒体官微从2月5日开始停止,《@新京报》此前发表过相关微博但被删除,读者认为相关部门惩罚了两大媒体的不当报道。 2月7日10点45分,黑龙江省高院通过政府网站应对汤兰兰事件,拒绝向汤兰兰的父亲汤继海等4人提出生效审判的申请,依法审查解决。 截至2月7日12时,相关报道累计1403篇,相关微博5.1万条,微信文案821篇。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舆论注意】

 

尘封十年的“汤兰兰事件”因媒体的重新发掘而引起舆论关注,引起各方面的争论,舆论的焦点议题从事件本身发散到媒体和政法机关,从点到面最终成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暴。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1 .事件:“实案or冤案”的预想

奇怪而复杂的事件引起了舆论的焦点,发表评论副本的媒体大多涉嫌事件,因此推测这可能是一起冤案。 正如《新京报》公布的那样,“即使是11人被处决,汤兰的祖父背着强奸孙女的恶名死在监狱里的事件,也不应该在证据模糊的情况下结束司法程序”。 中青在线说:“事件越奇怪,就越要忍受司法程序的重新审视。” 有些媒体呼吁读者不要有过度的怀疑。 例如,环球时报的发声呼吁“希望稍微减少推测,变得更理智”。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读者的观点比媒体更混乱,充满了各种推测性的言论,其中有些读者认定11名囚犯遭到性侵犯。 “@马春华2012”是“14岁的女孩通报家人,动机是什么? 还有堕胎医院的说明。 怎么会冤枉呢? ”。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2 .媒体:“信息伦理&; 信息专业主义”的酷刑

随着舆论的发酵,舆论的关注点从事件转移到了媒体。 首先,澎湃情报在报道中报道了顿兰的部分个人新闻,因“寻找顿兰”的呼吁而变得恶毒。 一是法律层面,根据“@共青团中央”、“@紫光阁”等发文,向社会公开事件证据细节的方法构成了汤兰兰隐私的侵犯。 二是职业伦理层面,根据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媒体监督也有法治规范和伦理边界,抓住真相不等于出受害者。 读者们相继批评说“角度不公平,手段不好”。 像微博大v“@马伯庸”一样,如果事件有误,就应该质疑当时的公审法,媒体认为“直接将逃离苦海的无辜受害者放入深渊。 所以不管事件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样做都是错误的和卑鄙的”。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其次,《新京报》、澎湃情报网的相关报道也引起了舆论对情报专业主义的反思。 江苏情报广播发文称,对媒体事件的怀疑是“在切实调查采访、收集有力证据的基础上,应该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不揣测”。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3 .政法机关:“司法不公正&; 不恰当的应对”的舆论审视

除了媒体,政法机关作为公权力部门也成为舆论的焦点。 有些舆论相信政法机关的评价,微信公众号“流云客户”说:“相信公检法四年的调查取证,相信法院二审的维持原判,相信对民政妇女联合会等受害者的证人保护。” 但是很多舆论质疑事件的证据链有盲点,希望更有权威的司法机构考虑这个事件。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另外,黑河网警、五大连池市委政法委、黑龙江省高院的通报引起了舆论的热烈讨论。 有些舆论对相关部门的及时应对给予了高度肯定,根据《法制日报》的发文,“五大连池市委政法委不可避免,不隐瞒。 根据这种法律工作的积极态度说明了司法应对关注点敏感事件的成熟”。 但是,大部分舆论对政法委的通报文表示疑问,认为缺乏事实证据。 其中,“企图颠复”的说法引起批评,济南时报指出““企图颠复”的说法与司法公正、充分尊重事件当事人权利的法律要求不一致”。 另外,个别相关人员刑满后的违法状况通报也引起了疑问。 微信公众号《第九章刑事辩论》的批评是:“今天在卖淫,你应该已经强奸了别人。 这个反应是‘当然’逻辑”。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图2舆论关注议题的形象图

 

【民意分析】

 

1 .性侵犯的顽疾长时间累积的感情爆发

年以来,未成年性侵犯事件不断暴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汤兰兰事件”是这种社会问题的高度浓缩和集中表现。 不满14岁的女孩多年来被数十人的人性侵犯,该事件聚集了强奸、幼女、乱伦等多种敏感因素,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杂多、相关人员多、公众心理基础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在短时间内受到公众的关注 除此之外,国民感情经过长时间积累后,形成了一定的感情基调,在“汤兰兰事件”发表后,很快就找到了构成遗漏口。 表面上是偶然的,其实性侵犯问题长时间累积集中发生,很多读者暴露出同样的境遇,关于媒体和新媒体发掘同样事件进行类比,“唐兰们”层出不穷,掀起了舆论浪潮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2 .想象地扮演舆论“罗生门”

现在事件的新闻量有限,事件一方面逃走,另一方面是几年前的司法定性,年幼的汤兰被包括父亲在内的10多人强奸,引起了妊娠流产。 一方面是记者明确的司法疑点和遗漏,各自的说法不同陷入了“罗生门”。 据说在案件的审判中,很多人当场推翻供词,受到酷刑,被诱惑供词。 汤兰兰的祖父在看守所被捕45天后,因“大量吐血”的急救治疗无效而死亡。 案件答案中的阴阳超声波片等疑点,留给了公众可以推测的空间。 公众将这些媒体曝光新闻联想为蓝本,选择相信符合自己逻辑认识的“真相”。 例如,有人用大脑弥补年轻女性被轮奸的“熔炉”桥段,也有人推测这是少女控诉性侵犯的“狩猎”剧本。 这种想象演绎性消息成为舆论的独特景观。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3 .很明显语言体系是相互割裂的

在本案中,媒体成为“情报当事人”,陷入舆论的漩涡,官方、读者的角度都明显被分割。 首先,媒体与读者的观点形成了强烈的对立,澎湃情报和新京报等媒体认为事件有冤案的可能性,《中国青年报》、凤凰网等媒体纷纷组队支持。 但是在很多读者看来,汤兰兰作为事件的受害者成为了媒体的直接对比者。 这种反差引起了公众对弱者的同情,引起了公众对媒体报道的动机、记者报道方法的厌恶,由此引起了大面积的对抗解释和批评。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其次,媒体和官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抗,特别是媒体和司法的竞争呈现出显性态势。 澎湃情报、《新京报》等媒体认为本案存在证据不足、司法不公正等问题,但五大连池市委政法委涉嫌在回答中指责一些媒体擅自炒作。 之后,“@共青团中央”“@紫光阁”“@公安部四黑除四害”等官集中发声,指责澎湃情报网等媒体侵犯隐私。  

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

(全文阅读见《政法民意》年第六期)

法制网舆论监视中心罗佳李谦

标题:政法:“汤兰兰案”疑窦丛生 舆论聚焦三大议题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zf/2020/1219/17108.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