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也谈“到此一游”

热点:也谈“到此一游”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1-21阅读:

本篇文章1375字,读完约3分钟

对于以前受到文化影响的民众的行动习惯,我们的对策不仅有“禁”,应该还有“导”

□任岳鹏

大部分国庆节的长假,正是全民到访的季节。 每次都出现“游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的信息,成为话题。

其实,游客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是因为有很深的理由。 人类作为生命体,对其他动物追求某种“意义”或“永远”,试图说明自己的存在,超出了生命体的有限性。 比如,人可以通过出世成为名人或英雄来完成自己的事情,选择完成流芳百世。 通过创造今天成为知识产权对象的知识成果和作品,也可以长期传达“自己的思想”。 可以说追求永远是人的本性,但追求永远的手段和道路不同,有层次上的区别。

热点:也谈“到此一游”

实际上,在名胜古迹上刻上“某某来这里”这样的文字的行为是追求永远的任性水平和状态。 确实,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山石和建筑上流传着题字,但今天游客的行为也可以说有模仿古人的方法的意思。 古代的文人热衷于题壁诗歌创作,古诗有题壁诗的种类,很多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一位皇帝在巡游中喜欢给名山胜水写诗,表示临幸。 但是,总的来说,古人的题词和今天游客的方法大不相同。 首先,从主体上来说,在古代农业社会,有能力去玩,有资格做诗作词的人通常是社会的文化精英阶层。 其次,关于客体题诗作词的载体,古人材料也很广,但没有对受法律保护的文物和国家禁止的载体选择题诗作词。 第三,与第一部分相关,古人题目的文案大多比较有文化意蕴,具有强烈的文学艺术美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互利共赢。

热点:也谈“到此一游”

总之,古人题诗的作词达到了取悦人的效果,具有正的外部性。 今天游客的方法是赤裸裸的自我宣传和标榜,有取悦自己的效果,可以说不仅没有正的外部性,而且有明显的负的外部性。 破坏名胜古迹的完善,降低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损害其他游客的观光收益等。 因此,在这种名胜古迹上刻书画的行为应该通过法律的确定而被禁止,相应的负责人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热点:也谈“到此一游”

但是,对于曾经受到文化影响的民众的行动习惯,我们的对策不仅应该是“禁”,还应该是“导”。 首先,考虑到观光地人们有表达自己心情的心理诉求,可以设置一点供游客签名和涂鸦的设施。 当然,墙的复印件需要定期整理(电子设备除外)。 实际上,我们的室内博物馆、展览馆大多已经设置了具有相应留言功能的设备,只是没有把这种方法扩展到开放性的旅游胜地。 另外,必须允许游客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在景区留言墙上越来越有个性的表现。

热点:也谈“到此一游”

而且是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有必要对民众进行意识和思考的诱惑。 其中,核心是如何解决民众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或者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问题。 我认为一部分人难以建立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是因为它与我国长时间存在的农业生产方法联系在一起。 农业社会,人们以家族、村落为单位进行生产、生活,安土重迁,进而形成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根据关系遥远、亲疏、身份高贵贱形成的“礼”进行交往、活动,没有提到公共理性和公共意识。 换言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由陌生人组成的空间中,只有在远离熟人社会的环境中,才能谈论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的问题,即在公共场所和空间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的问题。 这种陌生人社会是工业生产方法和城市兴起的结果。

热点:也谈“到此一游”

众所周知,即使在今天,我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在进行中,不是完成时。 因此,确立基于陌生人社会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也正在自然地被培养。

标题:热点:也谈“到此一游”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gy/2021/0121/29209.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