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1-21阅读:

本篇文章3194字,读完约8分钟

□总统府建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

1997年10月25日是陶魏老师离开我们的日子。 “原来,2007年是十年前。 原来,我以为十年前是1997年。 没想到转眼就20年了”。 这是最近用朋克圈刷屏的散文“10年前以为是1997年”的经典句子。 确实,白驹通过缝隙,时间飞逝,时间过得这么快,没想到陶魏老师离开我们这么久了。 20年转眼就过去了,陶先生的音容笑容历历在目,经常浮现在心中。 脑海中经常浮现的是陶先生穿着礼服的特写照片,这是陶先生率队访问美国杜肯大学参加正式活动时的照片。 个人认为这是陶先生的人物照片中最好的一张,一张也没有。 陶先生自己似乎也对这张照片很满意。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陶先生精神饱满的样子,就像师范儿童一样。 看照片,可以想到挂在许多国家最高法院画廊的哪个法官肖像,或者是哪个有名的法学院历任院长肖像,黄钟大吕,高山仰。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陶魏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是中国有名的刑事诉讼法专家,资历丰富,学养深厚,种树。 他于1949年参加革命事业,1955年响应党的号召“进入知识”,经组织批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4年本科生,3年研究生,正宗科班出身,法律知识扎实,这对于老一代刑法学家来说不太 1962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 1983年5月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业务教室担任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法、证据学等课程,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教师担任 他多次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参加国家“六五”计划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程序理论与实践》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的写作工作。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陶先生学问严谨,重视实践,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观点深刻,见解独特。 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和意见对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律师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完全促进了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律师制度的迅速发展。 例如,1995年7月,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最初修改之前,陶先生敏锐地说:“由于立法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现在的刑事诉讼法在诉讼结构、诉讼民主化的复制、诉讼保障措施等方面有点问题,有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并就刑事诉讼法撰改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个人建议:撰改和完整的刑事诉讼法必须有利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 也就是说,必须正确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权。 律师在嫌疑人被逮捕或第一次被审问时,必须有权介入诉讼,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审判方法必须改革。 法院的审理要从重视职权主义的诉讼转移到审判长的主持,进一步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主导性诉讼,增强法院的抗辩性,贯彻语言诉讼的大体。 使用简单的程序,提高诉讼效率,适应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 刑事诉讼特别手续,如未成年人案件手续、涉外案件手续、法人犯罪案件手续等,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 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证据排除规则。 在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诉讼制约机制的同时,认真贯彻审判独立。 这些意见,真有要领,有很高的前景。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小陶老师还是指导者,教容易亲近的老人。 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新建研究生院,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专业指导采用领导班子制。 陶老师是刑事诉讼法学指导小组的成员,承担专业课的课程任务,亲自指导硕士研究生。 我是83级刑法专业的研究生,专业组的领导,和陶先生有很多接触。 陶先生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基础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时文案通俗易懂,方法服从好的招揽,态度和颜悦色。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有一次担任硕士论文答辩秘书,去陶先生家收到同行专家的审查意见书时,陶先生逐字阅读他写的审查意见给我听,然后为什么这样评价,分析论文的利弊得失,不仅指出问题改善, 那个一点也坚定的态度和对人友好的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又见过了。 陶先生认真审查了指导学生的论文,自己重写,400格稿纸的开头行间充满了陶先生刚毅的笔迹,对作为学生看的我的心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慨。 陶老师待人亲切,乐于助人,不仅是本校的师生,对外部门的人员也是同行。 我记得我在读博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陶先生家偶然遇见了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孙长永。 当时的他还是硕士研究生,为了写硕士论文来到北京调查,请拿着那位老师王洪俊教授的推荐信来到陶器老师家告诉我。 陶老师和他们说得很开心。 看着我参加对话,大家一直说到深夜。 至今为止经常提到孙教授,我以为是轶事。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陶先生出生于安徽舒城,古称舒州,历史上曾属于扬州,但我来自江苏泰兴,改隶泰州前属于扬州。 这和舒城口音非常接近,这也是我和陶先生接触很亲切的理由。 我家乡的声音很浓厚,来北京好几年没变了,但很多老师的同学总是说我的话不太明白,误以为是从安徽来的。 和陶先生交往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完全不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当然有助于和陶先生的日常交往。 陶先生的性格大气豪放,韩先生的贤惠热情款待,这样作为学生去陶先生家说话和做客,从一开始就没有紧张感,手脚不方便,长,更不被捕,安详坦率。 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烟酒茶,不分家”。 我在同学中年纪大,又有工作经验,所以烟年龄长,学生之间可以和陶老师面对面喝茶,一起喝云吐雾。 另外,在陶宅酌量一下,酒杯交错,一起品尝过陶先生珍惜的古井功酒。 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时代,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中断,非常珍贵,值得永久记忆。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应该说陶老师是个性鲜明,追求真正实用性的领导和老师。 他淳朴不落乡土,温和不严厉,温和威严,清爽中体现出刚性,平日珍惜他人,为大家尊重、尊敬,在法大学的师生员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勤奋地从事政法大学的学校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呕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学问上有处方,教教育家,用语言教,桃李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很多高级法律人才。 他在刑事诉讼法行业潜在探索,集中于学问,长时间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彻底考虑到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律师制度的建立健全性,提出了建议,做出了很多献身。 陶先生辛苦了很久,累病了,不能复原,病得早死,真的没想到胸口疼得可惜。 陶老师去了,而且去了20年,他对学校的贡献,依然为法大人记得。 他对学生的教诲,依然让学生们难忘。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名士去,风格永恒。 陶老师永远在我们心里!

背景链接

陶魏,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实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正司级)。 1935年5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桃溪镇西街村。 1949年7月参加革命事业,195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59年6月进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从法律本科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62年7月毕业后,担任北京政法学院教师,文革期间 1983年7月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长,1985年9月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院党委委员,从1987年6月开始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学校党委委员、党委常务委员会主 1995年8月离开指导职位后,在律师学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和律师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陶魏从事法学教育36年来,一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繁荣和快速发展祖国的法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国家法律专家,贡献了一生的精力。

他积极提倡多层次的学业,开辟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干部专科教育的教育新途径。 1988年,他又提倡和支持创办《高等法学教育研究》杂志,为继续有效地开展法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新闻交流创造了条件。 1989年,他主办了教育思想研讨会,确定学校应该培养德智体全面迅速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法律人才。

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陶魏同志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著名法学家,担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顾问、公安大学兼任教授、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澳大利亚悉尼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

标题:热点:名师已去风范永存 忆陶髦老师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gy/2021/0121/29208.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