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疫·忆

热点:疫·忆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1-21阅读:

本篇文章1430字,读完约4分钟


浓厚的消毒水味飘在走廊里,这种感觉很熟悉,和17年前的春天很像。

家家户户的防盗门和鲜红的大红对联下部,也留下了有点斑驳的白色印记。 这是房地产喷84消毒液后留下的痕迹。 微信的一个朋友说他17年前经历了严重的疫情,但没想到还会经历。

热点:疫·忆

17年前,我们共同经历过北京sars疫情。 那时,好朋友因为亲戚发烧,被强制与家里隔离。 我一直是在一线奋斗的编辑。

那时的我,到报社不到三年,对当时sars疫情的理解和很多人一样无知。

2003年3月6日,27岁的山西女商人转移到北京302家医院,被确认为北京市第一位输入性sars患者。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这样强烈的传染病在北京毫无防备地蔓延。 4月20日,国务院信息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承认北京疫情由以前有隐蔽报告的37例激增到339例,造成18人死亡。 从4月21日开始实施“疫情一日一报制”。

热点:疫·忆

一夜前,周围的人一动不动,学校停课,职场关闭,会议停止,百货商店门开闭,几乎没有公共汽车。 无论是职场还是住宅,大面积的消毒开始了,人们内心的紧张、焦虑、疑惑、消毒液的味道变得一样浓。 那一年,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五一“黄金周”暂时停止了。

热点:疫·忆

2003年没有微博微信和各种小视频,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 当时北京大部分家庭每天重要的任务是在收看电视广播信息中收听每天的疫情通报。

热点:疫·忆

在疫情下,媒体总是冲到第一线。 和今天一样,《法制日报》及其子报纸按时发表,领导坚守岗位,一线编辑也每天上岗。 私家车尚未普及的17年前,住得很远的移动问题怎么处理? 是公共汽车。 疫情期间,坐公共汽车不是最好的选择之一(遗憾的是报社废除了公共汽车制度)。

热点:疫·忆

我坐的公共汽车站是位于西直门立交桥西南角的人民医院。 有一天下车,发现人民医院院外画了警戒线后,得知由于疫情严重,大面积感染人民医院关闭了。 人民医院建成85年以来的第一次关门诊疗被整体隔离,“关闭医院时草坪被消毒水变白了”。

热点:疫·忆

当时还没有n95口罩,大家都戴着白色纱布口罩。 之后报社各送了一个防疫品,还记得有两个白手套、几个纱布口罩和几瓶消毒液。 手套和消毒液很快就用完了,随着疫情的后退和气温的上升,一些口罩被我忘了,推了一下箱子的底部。

热点:疫·忆

哎呀,那一年的口罩居然被我不小心翻了。

消毒液的味道、口罩、手套、空办公楼、每天疫情通报增减的数字……这些都形成了我17年前关于疫情的记忆点。

幸好在众志成城之下,从当年4月爆发到6月24日,世卫组织将中国大陆从疫区除名。 两个月来,笼罩在人们心中的乌云终于散了。

那么今天呢? 笼罩在人们心中的乌云什么时候最终会散开?

这一天,国内很多新冠引起的肺炎新确诊病例清零,每天都有好消息,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几天,全国各地的气温稳步上升,太阳一天天变暖,给春天带来希望。

热点:疫·忆

17年前,我在最一般的职场做了分内的工作,努力过上好的生活。 17年后的今天,疫情更严重,防控还在进行。 我和很多同事一样在各自的职场上做云办公室,竭尽全力传播温暖。

热点:疫·忆

谁也不能否定年开局太“南”年了。 但是在人的一生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坎坷。 曾经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有信念和勇气,一定能战胜苦难和苦难。 正如加缪在《鼠疫》中写的,能在瘟疫和生活赌博中赢得的一切都是知识和记忆。

热点:疫·忆

也许已经是17年后了,当不再年轻的亲历者们想起今天的瘟疫时,就像我现在回顾17年前一样,是为了看到人生的经验,让我们更坚强,更坚强。

(本文作者:科本凯)

标题:热点:疫·忆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gy/2021/0121/29023.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