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1-04阅读:

本篇文章1302字,读完约3分钟

张玉莲

要使事情成功,就必须制定长期的计划。 《礼记中庸》说:“万事如意,不按计划废”,在明确长期计划和事情成败的关系的基础上,“言前法则绊倒,事前法则不困。 行前法则无罪恶感,道前法则不穷”。 只有制定长期的计划,才能稳定地走得很远。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古代先贤对“万事预则立”有深刻的认识。 《论语卫灵公》说:“人无离心,近忧”,认为没有长期计划,必然有眼前的忧患。 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指出“计划周密,长期考虑”是行军战争的不二法则。 朱柏庐教育孩子凡事都要事先计划,他在《治家格言》中留下了“应该不下雨准备,不应该口渴打井”的警世格言。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制定长期计划,必须着眼于长期,把握大势。 刘邦攻陷咸阳,许多士兵向豪斯库抢走了钱财,肖邦先进入首相御史府搜索罗,留下了法律政令等资料。 从萧何看来,比起金银珠宝,为将来国家的霸权做准备更重要。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制定长期计划,不能关门造车。 需要开门询问政策,需要收集想法并从中受益。 诸葛亮担任蜀相时,专门写《与群下教》鼓励幕僚们大胆发言。 “丈夫参署者,众思广忠益也”。 他认为,如果大家反复讨论事件,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聚集大家的智慧、百家所长,为决定提供重要参考,可以找到整个社会意志和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太宗李世民在讨论国家时,可以广开言路,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当面指出过失和不当之处。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为了制定长期的计划,有必要利用底线来考虑“不要担心准备,为国家铺平道路”。 “大学”指出“知道后决定”。 “停止”是指在制定长期计划时,必须充分预见最坏的结果并做好准备。 什么事都要从坏处准备,努力取得最好的结果,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眼球长,是共产党以往的战术思考。 中日战争时代,毛泽东系统解体了国内和国际形势,科学预见了中日战争的迅速发展趋势,于1938年发表了《关于持久战》,强调“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1978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快速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联系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坚决的经济体制各方面改革,给国力民生带来了质量的提高。 只有重视中国共产党用长期的视角考虑和展望国家的未来,才能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的成果。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几年党中央继续来,着眼于长期,制定了充分的计划。 全面深化改革从桩基础台、立柱架梁全面推进,积厚增势,到系统集成、协同效率,以新的起点实现了新的突破。 把消灭贫困的攻防部署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根据地区情况制定精确的计划,消灭贫困的攻防不断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势头一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步稳定,勇毅不移。 现在,“十三五”收官在“十四五”即将启航之前,党中央继续加强高层设计,统一反复询问人民,充分吸收社会期待、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础经验,合作制定“十四五”计划,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多种多样的世界多种多样,鼓捣着小船。 当今世界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纷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逆风逆水的风险挑战。 在新的征途中,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制定长期的计划,在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中,依势而动,借势而动,共同打开创新局面。 (张玉莲)

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标题:普法:预则立 不预则废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pf/2021/0104/22832.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