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从司法为民到大众司法

热点:从司法为民到大众司法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1-03-31阅读:

本篇文章4734字,读完约12分钟

书名:司法为民到大众司法——陕西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 19371949 ) (增订版) 作者个人资料 侯欣一,1960年出生于辽宁锦西(现葫芦岛市),就读于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3年)、法学博士学位( 2006年),教西北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 现任天津财经大学近现代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 第一章去哪里:专业化司法还是大众化司法00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研究现状 第三节学术意义 第四节基本概念 第五节总结 第二章明确化方向:专业化司法制度肇始039 第一节中国以前传达了司法制度的危机 第二节专业化司法制度的创制 第三节专业化司法制度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总结 第三章易改弦:大众化司法制度的尝试099 第一节司法理念 第二节司法制度 第三节司法人员 第四节总结 第四章平地波澜:大众化司法制度的争论157 第一节专业司法人员的到来 第二节推进司法事业正规化方案 第三节战略和做法 第四节改革结束 第五节的结果 第六节总结 第五章最终定型:大众化司法制度的建立235 第一节催生者 第二节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节制度的内涵 第四节的做法和技术 第五节原因和条件 第六节总结 第六章案例研究:人民调解制度研究355 第一节出于人民调解制度的边缘 第二节推进人民调解制度 第三节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复印件 第四节问题与思考 第五节总结 第七章严厉的反思:大众化司法制度的修改417 第一节自我检讨 第二节评价 第三节出口 第四节总结 后述479 参考文献483 增加小版本。 延安像纽扣粒一样把它系在一起,20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自古以来就改变了面貌。 同样,只要解开它,就能看到历史和文化内部发生了什么。 李洁非,杨坤:“解读延安” 本书的第一版于2007年发行,距这次修订再版有11年的历史。 当时大学文科教师的科研经费还没有今天那么充裕,出版社的体制改革才刚刚开始,学术著作的出版,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社长李传敢在收到本书原稿后的第一时间,将书放进该公司大力制作的古典书系中青年法学文库出版,按照标准支付最高稿费,一分不收赞助费,对此我感到感动。 本文出版得到学术界的好评,最初印刷的份数很快就卖完了,验证了李传勇的眼睛。 这几年,想再版这本书的出版社不断联系。 按数量和种类统计,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出版大国,但大部分出版物都逃不过速生速死的命运。 有些人想在非常小的学术书出版10多年后阅览,出版社希望再版,对作者和原出版机构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的是北京生活·; 读书·; 高知三联书店再版。 选定三联书店首先来自个人对三联书店的尊敬。 作为文史学家,自己从未隐瞒过对三联书店出版物的迷恋,所以可以在三联书店出版个人学术专业著作,对我这样产量少的作者来说非常有魅力。 二是想扩大网民的面。 这本书讨论的问题值得思考现在的中国司法制度。 这就是笔者和出版社想再版书的理由。 如果说十几年前本书讨论的问题对法学界来说还是新鲜的,首先需要得到法学界的认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逐渐实现。 但遗憾的是,法学学术作品依然不能引起越来越多的网民的关注,法律书籍依然不能使其他领域的网民阅读变得有趣。 司法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关系到国家管理的善良和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 一国的司法制度是权力者极力形成的,也是全体国民共同工作的结果。 因此,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网民阅读这本书,从各自的角度考虑中国司法制度的前世。 作为专业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在法学界的声誉很好,但网民群体仅限于法学界,通过出版文化类作品,长三连书店的网民更广泛。 尽管这次修订不太调整原书的框架和结论,但修订的实务量依然很多。 最核心的工作是尽量把博士论文变成专业书,即学术专业书。 本书的基础是笔者的博士论文。 有写作经验的人知道博士论文的篇幅也不短,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专题大不相同。 这次修订,一是增加了许多新的史料。 博士论文因篇幅关系删除了史料,这次利用再版的机会,补充哪个删除的史料,追加一点新发现的史料,以谋求史料的更准确。 二是通过章节标题的重命名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强化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删除有点重复的副本,论证更细致,结论更严谨可靠。 三是增加新的观点。 强调人物与事的结合,强调法律史与中国共产党史的结合,扩大问题的思考空间,适应越来越多的网民阅读的需要。 四是对复印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虽然不知道是年龄的多少变化还是时代的差异,但是修订版的字句的斟酌把握和10年前完全不同。 五是给予脚注必要的完整性,适应学术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这些事业繁杂,几乎等于改写。 仅从字数来看,这次修订中新增的字数接近10万字,纸面占原件的三分之一左右。 希望能给网民新的阅读感。 侯欣一 年11月18日在津沪高铁上 第一小版本 这本书是根据我的博士论文编纂的。 出版的时间比论文答辩的时间晚了整整一年,因为有些案件需要重新提交,所以重新写了后述附在本书之后。 但是,这样原论文的后记看起来有点多余。 论文的后记本来就是论文的一部分,考虑到与论文案有密切的关系,重视论文的后记,序言本身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我认为这是本书的序言。 三年的博士生涯终于结束了。 别人写后记可能只是惯例,有些生活结束后总是说几句话,我是抑制不住的冲动。 写完论文的最后一句话,无法言喻的感情开始充满胸部,好像想说无数句话。 但是一旦真的坐在电脑桌前,脑子里又一片空白。 你要写什么? 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后,我下定了决心。 这一生再也不会为了功名读书了。 读书,有时思考一点问题,对我来说是快乐的,是生活习惯,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不能用物质利益来考虑。 所以为什么要给这种乐趣加上一点负面的疲劳呢? 在那之后的20年里,我没有被各种诱惑所驱使。 但是,事实上,每次看到熟人和朋友戴着学位帽,穿着学位服,特别是因为熟人和朋友有更高的学历,人生变得顺畅的时候,自己中也有点羡慕,甚至嫉妒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读学位和不读学位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很遗憾最终占了上风。 因此,在2002年早春,当学位知道对我没有太多现实的物质好处时,我也终于低头进入了考场。 人到中年会卷入很多事情,除了在职读书,其中的困难、压力、付出只有自己知道。 特别是在读书、就业、家务矛盾不协调的情况下,不能说内心的焦躁和不自然。 但是内心的痛苦更大。 夜深了,经常躺在床上面对无边的夜晚,多次问自己:是为了功名还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完整性? 我无言以对最后写一篇使自己满意的论文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现在论文完成了。 自己满意吗? 我只能说我尽力了。 感谢领导柏桦先生,三年前给了我机会,我弥补了内心的后悔。 感谢柏桦先生,宽容地接受现在这样的选择题,我可以在压力下清楚地思考这几年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作复印件。 我知道天生散漫的我没有外在压力。 我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价格的书。 感谢我生活着的这个转变时代,它给了我们这一代很多生活压力,给正常的一年里几代人才可能经历的一切都抛给了我们,但也给想完成任何事业的读书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课题和机会。 感谢所有的朋友,你们的支持和理解,以及你们对生活的态度,不仅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这里没有刻意提到你的名字,但我知道你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我心里。 最后想说的是,感谢我的家人和自己,我们一起度过了人生的另一个三年。 如果有这三年的经验,这个世界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的心和生活都更加平静。 侯欣一 2007年2月 后记 这本书是根据我的博士论文编纂的。 自2006年5月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以来,我将利用所有业务业余时间对论文进行评级。 答辩时,各位专家对我的论文评价很高,但我知道这个评价越来越多是鼓励。 过了半年多,回顾修订的部分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删除有点重复有点麻烦的资料,使阅览更流畅,表现原稿的理论厚度和张力,修正一些不严谨的概念和提法,根据需要调整原稿的结构 我以为比答辩时的文案更成熟,产生了出版的想法。 文案千古事。 到了我这个年龄浮名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博士论文选择这个主题是出于两个想法。 1 .研究职位的需要。 这几年,自己是教育之余,如果说做了一些研究,第一个有趣和侧重点是中国近代司法制度方面,主观愿望是研究中国近代司法制度产生、快速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来阐明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 陕西甘宁边区的司法制度是其中难免的一部分。 现在的中国正在进行司法体制的改革,各路学者对此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为改革制定计划。 作为法律史学者,自己能做的或者真正能做的,就像在历史废纸堆中寻找自己认为有用的经验和教训一样。 尽管理性警告着自己,但作为学者最好远离现实政治追求纯粹的学问,没有考虑自己所谓的研究成果会对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和本质的影响。 但是,在选择研究主题时,不能在心中切断与现实的联系。 因此,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责任感,多左右自己的行为。 有能力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幸福。 是否听,不用是别人的事件,自己没有干涉的权限,也没有干涉的权限。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这是社会进步必然引起的社会分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最重要的。 另外,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 你觉得好,觉得对,看不见它是好的,对的。 但是,关注中国的现实,用自己的知识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是学者应该有的良知。 别人不看也可以不听,不用也可以,但你不能不说。 2 .为了纪念感情。 我是辽宁人,至今为止人生中最好的一年是在陕西度过的。 陕西省养育了我,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技术长度,给了我很多荣誉。 所以,我一直把陕西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陕西省的日子里,我以自己年轻的步伐在陕西、陕北、关中地区的许多市县旅行,在异乡人眼里这古老、无与伦比的光辉,但至今测量并注意到了不富裕的土地。 作为外地人我不太会说对陕西的爱。 另外,我也有想长时间呆着,马上逃走的心情。 但一旦真的离开了,我发现自己的生命永远被打上了陕西省的烙印。 陕西省成了我分不开的感情。 由于生计的压力,又为了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离开陕西后自己很少回去,但内心清楚这只是表象。 关注陕西省,关注那里的人和事,不自觉地探寻关于那里的所有消息,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了意识。 于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或做什么,纪念这个去世的日子和这种不可分割的感情成为了我心中的期待。 为了希望毫不犹豫地把陕西甘宁边区的司法制度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 一位学者一生可能写几本书,通常只有一篇博士论文。 后述的最后一部分当然是给需要什么样的感谢的人? 感谢德高望重的韦庆远先生,以八十岁的老年人远程主持我的博士论文答辩,赞扬论文,提出修订意见。 感谢杨永华先生最初带我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行业,以及将来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减少了我的学术起步困难和曲折。 我感谢贺卫方在我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慷慨援助,使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更顺利。 感谢李传敢的眼光和学术责任感,在今天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的背景下一文不值地出版赞助,使这本书最快出版,和网友见面。 感谢张少瑜和郑定的一贯支持,把本书中的一些先行成果发表在他们主办的刊物上,给了网民批评和进一步改善的机会。 感谢高旭晨、李力、马小红等朋友多年来的支持和鼓励。 原稿出版了。 问题研究并没有结束。 另外,我知道原稿还有很多问题。 我想耐心谦虚地听网民的批评。 其中有价值的建议留给今后的机会。 侯欣一 2007年

标题:热点:从司法为民到大众司法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gy/2021/0331/45054.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