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发布者:吴湘来源:手抄报日期:2020-12-24阅读:

本篇文章2057字,读完约5分钟

▲王安石( 1021-1086年)

□鲁玉桢(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宋代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转型期,有人被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造极”,也有人被称为“现代黎明时”。 两宋三百多年来,各种思潮走出这里,改革保守势力对峙,党派关系多而杂,为争夺政策主动权而奋战,《王安石变法》时期最多。 西宁七年( 1074年)发生的“相州劫持事件”,可以说是炎热夏天无聊的水坑中,落在大冰雹上的政治生态的缩影。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旧方案是风波

“相州劫持事件”发生后第三年( 1077年)王安石( 1021-1086年)提拔的中书刑房堂的后官周清在检查了此事件后认为原审有重大问题:两名盗贼杀人,但在杀人前得到偷魁的指示, 根据熙宁年间的新法,“杀人即使死了,它也是作为随从执行的,即使受到抢劫,只要能先扣衣服,都要服从提问,举法律减少一等”,不得宣告死刑。 相州原审官把三个人一起处死,成为错误之一。 案件到达刑部时,刑部没有反驳,是错误的两个。 应该追究相州原审官和刑部官僚的“失入人死罪”。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这时,事件是通常的法律争论,只是法律适用不当,定罪错误。 没人想到随着相关人员的增多引起了北宋官场的强烈地震。 神宗将案件交给大理寺进行研究,负责讨论的详细断官窦萍、周孝恭认为原审判决并不冤枉,并研究了原审判决中不存在“失入人死罪”的误判。 周清不服,再次反驳了刑部。 刑部核定后,表示支持周清的反驳。 迄今为止,以周清、刑部为一方,以窦萍、周孝恭、大理寺为另一方,法律之争升级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争论。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争论无限扩展

刑部,大理寺争不开的时候,事件又掀起了波澜。 根据首都情报机关“皇城司”的搜查,在相州工作的两名官员陈安民、潘打开“拥有三千余代码”进入北京,试图收买大理寺的官员。 心里没有鬼,为什么要偷偷行贿! 很明显,因“劫持事件”的误判而感到不安。 王安石提拔的谏官、新党骨干蔡确( 1037-1093年)向神宗通报说,陈安民这个人并不简单,侄子大理评事文和甫是三朝元老文彦博( 1006-1097年)的儿子,当朝宰相吴充()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元丰元年( 1078年)闰正月,神宗下诏:“近降相州吏要求在法寺失去死罪刑名,缘开封府监狱与法寺日有关,深恐上下忌疑,未充分推卸弹劾,奸商官员幸免。 应该移送御史台。 ”之后,神宗蔡确实命令御史台参加审理此案。 蔡确实使用酷刑手段,迫使详细的断官周孝恭承认犯罪,但没能让另一个详细的断官窦萍认罪。 陈安民也承认确实向文及甫打了招呼,文及甫也承认向父亲吴充报告了这件事,吴充之子吴安持也参加了。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神宗下诏处分涉案官员:旧派陈安民、文及甫、吴安持等人均被降级。 新派周清因反驳正相州事件而功劳,晋升为一级官级。 处分结果公布后,蔡确实感对吴安持等人的处罚太轻,多次带领御史上奏,意图将宰相吴充驱逐出朝廷。 吴充没听说过“相州劫持事件”,事情连儿子吴安持都怕闹得收不了案,就上表乞讨。 神宗是不允许的。 事件逆转了。 新派没有全胜,吴充、文彦博等回到了朝堂的核心。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制度和人

历史真的比小说更精彩。 谁也想不到与事件无关的吴充莫名其妙就成了这件事的“胜负之手”。 其身份的特殊性,成为了本案的决定性因素:吴充、吴安持、文彦博、文及甫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不是旧党,只能说是中立派,是朝廷的政治稳定器。 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蔡确实放任追击旧党,但不允许着手中立派。 再加上吴安持是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也不想打击吴氏的父子。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本案深入思考的地方是,制度不仅是人的单向产品,而且与制度和人之间有更深的形成相互关系:好的制度可以改善人的品行,坏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品行恶化,甚至使人完全变成别人。 周清提出的“相州劫持事件”有判决错误,背后有制度因素。 几年前,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规定“如果有违法者比刑房打破刑院、大理寺、刑部的监狱更为违法,则转移到一官”,用“升官”让官员发现审判错误,将高度多而复杂的刑案作为检查核,成为可以简单量化的仪表业者。 周清,蔡确死不要啃“相州劫持事件”,与这一规定的异常激励有很大关系。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另一方面,作为审判机构的大理石,原来是国家最终级审判机构。 作为法务咨询机构的刑部,承担着立法、法律修改、法律解释、法务咨询等职责。 但是,宋代中央政府加强了皇权,使司法机关大理岩和法务咨询机关刑部经常对峙,两强纷争,形成了各不相让的局面。 这对皇帝确实有好处,但处理难事件是灾难,许多杂七杂八的事件很久没有解决,但实际上法律上并不太复杂,两个机构互不相让,法律之争变成感情之争,蔓延到人事和派系之争。

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由于没有“终审”的概念和终审机构,古代的许多案件在判决、冤罪、平反、另一方冤罪、反平反的循环中反复出现,直到当事人死亡,以不可能的方式消失在历史中。 更深的原因是认知论,因为当时的人们还不能承认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不能承认历史事实的不可恢复性和法律事实的相对性,还没有形成现代人所说的“终审”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了人事和政治因素,大理寺和刑部围绕“相州劫持事件”进行的锯和暗中战斗几乎很难。

标题:普法: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地址:http://www.shuiyihui.cn/pf/2020/1224/18760.html

最近更新更多